什么是飯圈文化?飯圈文化什么意思?
作者:匿名 來源:本站原創 發布:2021年10月6日 修改:2021年10月6日 所屬分類:行業動態 訪問統計:18
今年全國兩會上,多位代表委員關注到“飯圈文化”存在的亂象,呼吁理性追星。建議國家有關部門應加大對明星經紀公司的監管力度,對“飯圈文化”進行嚴厲整頓,對經紀公司和網絡群體危害公共安全的行為給予打擊,持續整頓娛樂圈風氣。
“飯圈”是什么?
“飯圈”即粉絲圈子的簡稱,代表了懷著“老母親養兒子”心理追星的龐大粉絲群體。偶像的成長之路同時也是粉絲的自我實現過程,他們是粉絲主體性的代言人,滿足觀看者的自我想象,同時偶像也是他們欲望中的客體,填補著理想伴侶的缺位。
另外,飯圈也指的是粉絲在追星過程中自發組織而成的利益團體。需要說明的是,飯圈文化與傳統的追星行為不能混為一談,飯圈*大的特點是其具有組織性,而追星則是純粹的個人行為。
飯圈內部有嚴格的等級和分工,粉絲在領頭人的領導下有組織地為自己的偶像提高影響力,控制輿論等。換句話說,飯圈就相當于一家公司,大多數粉絲相當于普通員工,另一部分具備領導力的粉絲就是公司的高管,大多數“員工”不僅掙不到工資,還得往里倒貼錢。
“偶像崇拜”從來都有,只不過于今更甚
★從偶像到男神,崇拜與仰慕的遠距離追星時代
在偶像一詞尚未成為職業之時,它主要形容的是擁有一技之長,可成為他人榜樣的一類人群。偶像不一定指代明星,也有可能是文豪、畫家、領導人。粉絲將其視為“天上星”,崇拜并仰慕他們。
★從老公、哥哥到關懷依賴的近距離追星年代
過去的明星在粉絲心中是高貴且不可侵犯的,而在自媒體時代開啟之后,明星生活起居經常被暴露在大眾視野之中,明星也會通過各種渠道和方式與粉絲進行交流與互動。
此時,明星于粉絲而言便不再像過去那樣神秘而遙不可及,反而變得更加親切、接地氣起來,粉絲對他們的情感也漸漸從仰慕崇拜變為關心愛護,因此,偶像們漸漸走下“神壇”,充滿距離感的“偶像”、“男神”等詞匯在飯圈的使用頻率越來越少。取而代之的是哥哥、男朋友、老公等充滿愛意和甜蜜的稱呼。新世紀的女性相對奔放,會用*直接的方式抒發自己對偶像的情感與欲望。甚至在公眾場合搖聲吶喊,讓路人甚至明星本人都能聽到。
但在*傳統文化的教育下,老公一詞只能用來稱呼伴侶,隨意用在旁人身上,是一種輕浮的行為。雖然大多數活在網絡世界的年輕人見怪不怪,但長輩及其他傳統人群未必會接受。
★從個體關注追崇到團隊規;寞偪褡沸悄甏
許多粉絲投入大量時間、精力、金錢在追星活動上,比如,樂于為偶像的文藝作品、演唱會或代言商品等大把花錢。但追星已從過去的個體隨機行為,轉變為體系化、團隊化甚至職業化行為——形成“飯圈”。
隨著娛樂產業的快速發展,以及媒體、經紀公司、社交平臺的推波助瀾,過去的個體的隨機的行為,現在更變得系統化、專業化、利益化——形成了“飯圈”,團隊中粉絲分工合作,各司其職,有的負責在偶像活動現場舉海報、吶喊,有的負責給偶像打榜刷流量,還有的負責粉絲團的會費征收與支出……
不理性的追星行為越來越多:有的輟學追星,有的節衣縮食、啃老來為明星打榜應援,常見的是“一言不合就開撕”,抱團刷“黑詞條”辱罵其他藝人及其粉絲;賣力“氪金”等等,甚至對明星圍追堵截,出現“機鬧”、傷害持有異見的其他群體等瘋狂行為,給人造成了“從早吵到晚”“烏煙瘴氣”的不良觀感,“飯圈”亂象野蠻生長。
為什么會出現“飯圈亂象”?
飯圈成員大部分人年齡層次偏低,法律意識較為淡薄,價值取向并未完全形成,處于從青少年向成年人過度的階段。在這個階段,他們極度需要認同感以及參與感。但實際上的情況是,處于這個年齡段的人面臨的是巨大的課業壓力以及匱乏的精神生活。
“飯圈亂象”是文娛發達時代的特殊產物,也是一種偏激、固執的“社會疾病”。大肆渲染的不良的“飯圈文化”使社會對信息產生誤會和曲解,對于追星族尤其是青少年造成極其嚴重的負面導向,唯“我”獨尊、金錢至上、驕奢淫逸的觀念會不知不覺污染下一代的稚嫩心靈,潛移默化地浸淫社會風氣和現代文明,飯圈亂象就此生成。
|